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

《古代寿终无力下葬的官员》“每月一文思勤廉”荐文 第119篇

来源:杂文报 发布时间:2014-10-08 08:25

在汉民族习俗中,人,寿终正寝,然后入土为安。民俗之下,村夫野老亦是如此,为官者定然更甚。可是,近读史书,知之古代也有寿终无力下葬的官员,真叫人匪夷所思。

柳宗元,唐代杰出的政治家、文学家,河东郡解县(今山西永济市)人。官至校书郎、蓝田尉、监察御史里行、柳州刺史等。唐元和十四年(公元819年),柳宗元病逝于柳州任上,年仅47岁。有文章曰:“一心为公,两袖清风,柳宗元家中没有积蓄,家人无力治丧,灵柩被停放在他喜爱的罗池的西北侧。到了第二年,由老乡裴行立和好友刘禹锡等帮忙筹措了丧葬费用,才将柳宗元的灵柩运回老家山西下葬。”(《中国纪检监察报?廉政文化》2012.7.224版)柳宗元为官如此清贫,连丧葬费用都要靠别人筹措,简直难以置信!

无独有偶。宋嘉元年(公元1056年),闽籍一代词人柳永致仕离京回归故里,当行至润州(今江苏镇江),忽卒于此。柳永也是临朝为官,先后在睦州团练使推官、泗州判官、华阴令、余杭令、西京灵台令、屯田员外郎等之间迁调,但是,由于家境困窘,寿终无力归葬福建崇安故土。无奈之下,只得停柩于润州僧舍。直到20年后,即宋神宗熙宁十年(约公元1077年),宰相王安石之弟王安礼知润州时,才由其出资将其安葬于北固山下,柳永得以入土为安,“三变始就窀穸”,这便是明万历年间《镇江府志》所载。

常言道:“三年清知府,十万雪花银。”这是封建社会为官之写照。可是,上述“二柳”穷困到了如此地步,死后无力归葬下土,何以释疑?按理说,柳宗元身为柳州刺史,集地方大权于一身,虽说那时没有现在的经济环境,但收点下属的“馈遗”,不是没有机会的。但是,柳宗元不为金钱所动,他严于律己,粗茶淡饭,高风亮节。他在治理柳州期间,重修文庙,教化民风;革故鼎新,废除奴役;种柑植柳,扶助农桑,深得百姓爱戴,赢得“柳柳州”的美称!柳宗元死后的第三年,柳州人民为其立祠供奉,建造柳侯祠、柳侯衣冠墓、柑香亭、祷雨亭等,深切怀念这位“廉洁自恃,忠信是仗”的地方好官!

再说柳永。柳永虽是京官中的“薄宦”,死后无力下葬,也是让人难以释然。不过,他不事权贵,清高傲骨,超然物外,注定一生要与清贫为伴。有一事值得一提。史载,宋仁宗天圣五年公元1027,柳永在应试候榜中,撰写了《鹤冲天》,有“忍把浮名,换个浅斟低唱”之句,因此,惹得上头大怒,临放榜时名被勾除。后来,柳永虽中进士,入仕途,却落得终生受阻,怀才不遇。然而,柳永在中国词坛创立“屯田蹊径”,全社会掀起“柳永热”,甚至呈现“凡有井水饮处,即能歌柳词”的文学现象,这是柳永一生留给后世的精神财富。

古往今来,不乏有公正廉明的官吏。上述的柳宗元和柳永,一生清操自守,不溺于利,致使寿终连下葬的财力都没有,这就是为官清贫的见证,为政品德高尚的见证。这样的廉吏廉史,在反腐倡廉的今天,仍有积极的教育意义。

(摘自《杂文报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