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

全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理论指引 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》第三卷学习体会

来源: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:2020-08-20 10:06

  在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》第三卷中,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,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,亲自谋划、调研、督战脱贫攻坚战,对脱贫攻坚作出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,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,为决战脱贫攻坚提供了科学指导。研读原著,我们深知面对脱贫攻坚这样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,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充分发挥各类主体的积极性、主动性和创造性,将党的坚强领导、各级干部的严格执行、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聚焦于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上,才能决战决胜。

  强化党的领导 指明脱贫方向

  党的领导保证脱贫攻坚的正确方向。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》第三卷中《谱写人类反贫困历史新篇章》强调:“脱贫攻坚,加强领导是根本。”在脱贫攻坚中,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总揽全局、协调各方,始终发挥谋大局、定政策、把方向的领导作用。当前,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,本来就有很多“硬骨头”要啃,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,又增加了难度,这对强化和改善党的领导提出了更高要求。“脱贫攻坚越到最后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。”只有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,不断发挥党的战略谋划能力、社会动员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,才能克服疫情的消极影响,啃下脱贫攻坚最后的“硬骨头”,为决战脱贫攻坚提供根本保证。

  抓实一把手责任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政治保证。“贫困县党委和政府对脱贫攻坚负主体责任,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,攻坚期内干部队伍要保持稳定,把主要精力用在脱贫攻坚上。”党中央以增强政治担当和使命担当为己任,加强脱贫攻坚一把手责任制,强化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的工作机制,抓实县级党委在脱贫攻坚指导中的核心作用,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。

  强化干部队伍建设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力支撑。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》第三卷中《全面打好脱贫攻坚战》指出:“打好脱贫攻坚战,关键在人,在人的观念、能力、干劲。”加强脱贫攻坚的作风建设要坚持问题导向,集中力量解决脱贫领域“四个意识”不强、责任落实不到位、工作措施不精准、工作作风不扎实等突出问题。同时,党中央重点对省级负责同志开展轮训,加大对省、市、县干部的培训力度,提高领导干部的精准扶贫、精准脱贫能力。

 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坚实基础。“做好扶贫开发工作,基层是基础。要把扶贫开发同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。”抓好党建促扶贫,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经验。近年来,党中央始终把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,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的战斗堡垒作用。

  坚持精准方略 提升脱贫效率

  强化精准方略的制度执行力、释放脱贫攻坚的政策效能,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。“打好脱贫攻坚战,成败在于精准。”

  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》第三卷中《着力解决“两不愁三保障”突出问题》指出,要解决好扶持谁、谁来扶、怎么扶、如何退的问题,要对症下药、精准滴灌、靶向治疗,把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。在精准识别方面,通过建档立卡建立起全国统一的扶贫开发系统,使我国贫困数据第一次实现了到村到户到人,为中央的宏观决策和工作指导提供了重要参考,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奠定了基础。在精准帮扶方面,针对不同的致贫原因和脱贫需求,按照“五个一批”的帮扶思路,因地制宜、因村因户因人精准施策。比如,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,通过生产扶贫和发展绿色特色产业实现产业脱贫;对居住在“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”地区的贫困人口,通过搬迁实现易地搬迁脱贫;对居住在重点生态建设区的贫困人口,通过生态就业岗位实现生态补偿脱贫;对因病致贫的贫困人口,通过健康扶贫工程实现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脱贫;对因教育缺失导致的贫困人口,通过职业教育培训和教育投入实现教育脱贫;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,通过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社保政策兜底脱贫。在精准退出方面,建立了严格、规范、透明的贫困退出机制,对贫困人口、贫困村、贫困县的退出标准、程序、核查办法作出了明确规定,并对贯彻落实情况进行严格的督查巡查。在精准考评方面,通过较真促认真,碰硬求过硬,实行最严的考核评估机制。脱贫考核要进行综合评估:一是把年终考核和平时考核相结合,有效防止一考定终身;二是把第三方评估和省际交叉考核相结合,提高脱贫成效的透明度;三是把定量评价和定性分析相结合,确保脱贫成效的科学性。

  构筑社会合力 凝聚脱贫力量

  凝聚社会参与合力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动力保障。脱贫攻坚是一项系统工程,既涉及社会救助、产业发展、教育医疗等多个领域,又涉及党组织、政府、社会、市场等多个行为主体。“必须坚持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两方面力量作用,构建专项扶贫、行业扶贫、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,调动各方面积极性,引领市场、社会协同发力,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脱贫攻坚格局。”

  实施广泛的社会动员,汇集社会扶贫的强大合力。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》第三卷中《谱写人类反贫困历史新篇章》强调,我们要始终坚持政府投入的主体和主导作用,不断深入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、党政机关定点扶贫、军队和武警部队扶贫、社会力量参与扶贫。在政府资金投入方面,党中央不断增加金融资金对脱贫攻坚的投放力度,吸引社会资金参与脱贫攻坚。据2019年财政部发布的数据显示,从2016年到2019年,中央财政累计安排专项扶贫资金3843.8亿元,年均增长28.6%。在东西部扶贫协作方面,党和国家动员组织东部经济较发达县结对帮扶西部贫困县开展“携手奔小康”行动和民营企业“万企帮万村”行动,有342个东部经济较发达县结对帮扶570个西部贫困县,促进了西部地区脱贫攻坚和区域协调发展。在定点扶贫方面,明确定点扶贫目标任务,完善定点扶贫牵头联系机制,选派优秀中青年干部到定点挂职,落实了帮扶举措,提升了帮扶成效。在军队和武警部队帮扶方面,不断构建部队整体帮扶体系,将地方所需、群众所盼与部队所能结合起来。积极发挥部队帮扶优势,深入贫困地区开展脱贫攻坚教育,组建军民共建活动,丰富贫困人口精神文化生活。在社会力量参与方面,坚持“政府引导、多元主体、群众参与、精准扶贫”的原则,鼓励民营企业、社会组织、个人参与扶贫开发,实现社会帮扶资源和精准扶贫有效对接。

  激发内生动力 改变贫困面貌

 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,注重调动各类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,将党的集中统一领导、各级干部的严格执行、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聚焦于增强贫困人口的脱贫意愿与必胜信心上。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》第三卷中《全面打好脱贫攻坚战》指出:“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。”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扶贫对象,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力量。

  打赢脱贫攻坚战,必须大力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,不断释放贫困群众努力奋斗的潜在能量,形成外部多元扶贫和内部自我脱贫的良性互动机制,凝聚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,实现可持续稳固脱贫。一是通过扶志摆脱“意识贫困”。“脱贫致富贵在立志,只要有志气、有信心,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。”加强对贫困群众的教育引导,通过常态化宣讲和物质奖励、精神鼓励等方式,促进群众比学赶超,激发贫困群众的脱贫意志;要总结推广脱贫典型,用身边人、身边事示范带动,树立勤劳致富、光荣脱贫的信心。二是通过扶智摆脱“能力贫困”。扶贫必扶智,治贫先治愚。教育是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。强化学历教育、职业教育、社会化教育等教育精准脱贫,提升贫困人口参与经济社会活动而获得收入的能力。三是通过就业摆脱“机会贫困”。缺少机会参与经济活动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。通过创设扶贫车间、就业驿站等创业新载体,探索省内劳动协作等就业新渠道,增加扶贫对象的就业机会。

  在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,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坚持党对脱贫攻坚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,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,激发各类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,才能够战胜各种艰难险阻,按时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,如期兑现党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。【作者郝永平系中共中央党校(国家行政学院)研究室主任、教授;任毅系中共中央党校(国家行政学院)研究生院博士生】